查看原文
其他

李老师,你不孤独,我们和你在一起

晚风吹来 情感的故园 2021-12-17

 昨晚,我收到很多热心读者的留言,大家纷纷对李老师的抗争与勇气表示钦佩,我都替大家转交给了李剑老师。在2021年的岁末,我在重庆以西,问候朋友们,并引用1999年1月1日《南方周末》新年献词的一句话:


总有一种力量,它让我们泪流满面。


我的延伸理解是:


总有一种力量,让冬天不再苦寒


总有一种正义,驱散黑暗


总有一种关怀,抵达人心


总有一种良知,照亮梦想


总有一种观照,温暖彼此


总有一种希望,托举未来。


李老师的遭遇,为什么在网络上会有那么多的支持的声音,来自天南地北,来自卑微渺小的你我,因为人心可以称量公正与不平,人心也有知道真相,追求真理的权利。


这些声音是民意,是民情,是伸张正义,是涓涓细流。当声音代替了断章取义、代替了照本宣科、代替了强权利益,代替了扭曲的人性,代替了“一刀切”的蛮横,这种声音就只剩下真情、悲悯、支持与温暖了。


李老师就是我们,我们就是李老师。


我们支持他,就是支持我们自己。


尽管每个人的声音很微弱,但无数回荡在天地间的回声凝聚在一起,就能冲破荆棘,看到坦途。从黄昏到黎明的路上充满了险阻与崎岖,有的会摔得满身是泥,也有的因为彼此的关怀会温暖你我,最终无数个心灵在一起,就能抵达真理的故乡,心灵的故乡。


今晨起来,我重温了《1984》。这本经典名著,是英国作家乔治.奥威尔的传世之作。他批判的是极权主义下的民生艰辛、扭曲的人性、荒诞的社会以及底层的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的绝望与挣扎,痛苦与悲惨。作家的伟大之处在于无论时光如何流转,今天的我,翻阅此书,与当下的现实参照,作家已在半个多世纪之前,就用精炼的文笔,辛辣的讽刺手法,厚实的文学修养,深刻地揭露了惨淡的社会,卑劣的人心与炎凉的世态。小说穿越了时代,穿越了重重风云,投射着当下与人心,发人深思。


以下是《1984》的经典片段:


当小女孩、小男孩吵着大人说“我要看绞刑,我要看绞刑!”时,让主人公温斯顿印象深刻的是,孩子的母亲发灰的脸上无助而恐惧。


温斯顿想,有这样的孩子,那个可怜的女人一定过得够呛。再过一两年,他们就要日日夜夜监视着她,以图发现任何异端思想的征兆。如今,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可怕的。最糟糕的是通过像少年侦察队这样的组织,把他们系统地改造成无法管教的小野人,但又不会在他们身上产生任何党的纪律的反抗倾向。相反,他们崇拜党和党的一切。他们所有的残暴都是对外的,针对国家的敌人、外国人、叛徒、破坏分子、思想犯等。因为每星期《泰晤士报》总有一条消息报道偷听父母讲话的小告密者——一般都称为“小英雄”,偷听到父母的一些不敬言论,然后向思想警察告发他们。


告密、揭发,这个星球上,只要有人在的地方,就有揭发、投诉的存在。我们经过了多年的文明的开化,经历了启蒙教育、基础教育、素质教育,尤其是到了高等学府,这样的文明不但没有长进,反而越演越烈。一言不合就状告老师,校方不认真调查就任性的扣帽子,即便知道自己错了,也不悔改,更不纠正。纠错就是面子与尊严问题,纠错就是触犯了他们的利益。这样狭隘的思想在很多人和很多部门之间存在。所以让错误进行到底,让揭发、投诉蔚然成风。


试问,如果老师照本宣科,没有一个宽松、良性的教育环境,为人父母,这是不是你想要的结果?我们的下一代,是不是就要从模具里生产出来?没有独立的思考,没有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力,只有死读书本,死记硬背的“书呆子”,于国家、于社会,于家庭,有何利?


试问,挑事的学生当场冲撞老师,违反教育秩序,给其他学生树立坏榜样,不管老师的教学方式、叙述方式、思想理论、引经据典是否完美,是否符合挑事者的胃口。只要有这样的行为和这样的学生的存在,校方是不是应该批评、制止、教育?


试问,校方的逻辑思维与判断水平,能不能把断章取义与上课语境再深入领会?从鸡蛋里挑骨头本身就是一种荒诞的行为。一遇到学生举报就要把情感与道义倾向于学生,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,学生就像战士一样,是流水的营盘,老师与校方是共存体,有的老师要把青春奉献给学校,奉献给教育,直至退休。打压老师就凸显了权威与XX正确,稳定压倒一切就让错误一错再错?遇到一点风吹响动就要端掉老师的“饭碗”,让人家寒窗苦读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,最终到图书馆过上所谓的“岁月静好”的生活?


控制舆情,难道就能控制人心?


控制言论,难道就找不到发声的地方?


照这样下去,老师是不是成为了最高危的职业?


有网友留言说,同情李老师,但话锋一转,批评他迂腐。伟大的作家茨威格说过,同情分为两种。大意是这样的,一种同情怯弱感伤,是心灵的焦灼,看到别人的不幸,就急于脱身,以免陷入进去,这种不是同情,而是对别人的痛苦本能的抗拒。另一种同情是真正的同情,它没有伤感色彩,但富有积极的精神,他要和别人一起经历磨难,直到力量耗尽,直至力竭也不歇息。


李老师不需要肤浅的同情,他只需要理解。


今天上午,名叫jojo的网友主动找我,请我替她(他)买鲜花献给李剑老师。他(她)说李老师不孤独,有一种温暖总有力量




我回复他(她),立刻照办,我们虽然不能实质性的帮助李剑什么,但是一束鲜花,一张卡片的价值会超越很多事物。50朵向日葵点缀李老师的家里和图书馆,让他的生活与图书馆工作充满阳光,一路向阳,让他的2021年因为鲜花的铺展稍微舒适一点。


还有读者说,我的文章写得好,充满正义感,不是我的文章写得好,是我站在李老师的肩膀上。李老师的一文已经证明了他就是一个才子,风采飞扬,行文缜密,思想性强,引用的中外名人名言印证了他饱览群书,善于思考。有李老师这样的老师,是学校的福气,也是学生的福音。虽然是一个偏激的学生激起了一潭清泉,但李老师在全文里没有指责学生,而是直引当下的教育与风气,拷问对教育伦理与古往至今的对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理解。


李老师的述评发人深思,我认为每一个高校的管理者,都应该参照学习,深入研究。我的理解是,他的述评是一面镜子,有多少光明的存在就有多少暗角的存在。我呼吁,他的遭遇希望是高校举报之风的终结,不要有举报之风的未来。他的述评是任何行业“举报之风”的一把利剑,他用自己带血的实践告诫当下,坚决抵制举报之风,坚决不能让举报之风赢得市场。


正义的守望者会衍生更多的正义。


邪恶的制造者与推动者会诞生出更多的邪恶。


我仍然要用《悲惨世界》的一句经典名言来结尾,这世界不知有多少人在别人的赛道里挖掘黄金,而李剑和众多支持他的朋友们在挖掘人性的良善、正义与良知,在挖掘风清气正的说话环境。有人说李剑迂腐,有人取笑他太过天真,就是这样的迂腐与天真,才能开采出生命的柔韧与宽度,也能用自己的声音换算理性、责任与担当。


谢谢你的阅读与转发。前行的路上,气息相投的你我,总有清风徐来,总有阳光照耀,我们一路并不孤独。


为了我们不失联,可以加我的微信交流,微信号641037688。



相关阅读

我是重庆一名高龄产妇,我要为李老师发声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